一 、场馆背景
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建筑面积约2900平方米。
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亲历了中国人在筚路蓝缕的创业初期,聚焦解决未来人类能源问题的决心和毅力。旧址是1971年开工建设的三线军工单位。1984年,旧址上建成了“中国环流器一号”实验装置,一共先后建成了19个其他核聚变实验装置,如中国第一个仿星器装置、第一个磁镜装置、第一个角向装置和第一个反场箍缩环形实验装置等。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见证了中国受控核聚变研究由理论跟踪步入了大规模物理实验的过程,为世界核聚变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是中国聚变梦开始的地方,是核工业人的重要精神载体,是受控核聚变研究者们的记忆源头,具有传承历史记忆,弘扬科学和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作用。
二 、场馆基本信息
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留存有中国环流器一号、中国环流器新一号、中国环流器二号A、中国环流器二号M等重大试验装置或其部分实验设备70多件,包括EAST(东方超环)在内的30多种中国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同时还收藏了钱学森、王淦昌、李正武、竺可桢等科学家笔迹和遗物1600多件。
中国环流器一号
中国环流器一号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实验装置,科学家在它上面取得了5000多项科技成果。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曾经写入高中物理教材和大学物理教材,也是中国受控核聚变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中国环流器一号的物理实验已于1992年画上句号,中国受控核聚变研究的第一座光辉的里程碑已载入中国和世界受控核聚变研究史册。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虽然已成为历史,但由它孕育创新的中国环流器新一号(HL-1M)和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此后引领着中国受控核聚变能源开发研究,紧跟世界先进水平。
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见证了中国受控核聚变研究由理论跟踪步入了大规模物理实验的过程,为世界核聚变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是中国聚变梦开始的地方,是核工业人的重要精神载体,是受控核聚变研究者们的记忆源头。旧址见证了中国人在筚路蓝缕的创业初期,聚焦解决未来人类能源问题的决心和毅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传承历史记忆,弘扬科学和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作用
三 、场馆特色及特色活动
1. 中国核聚变博物馆馆长:时代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
说起中国的受控核聚变事业,李正武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正武是中国著名实验核物理学家、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中国核聚变能源开发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作为中国较早从事受控热核聚变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李正武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受控氘氚“点火”设想,为中国受控热核聚变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王相星回忆,1947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在高校执教的李正武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留学。上世纪50年代,学有所成的李正武决定回国参加建设,但却同钱学森一样遭到美国当局阻挠,被限制人身自由。面对艰辛的归国路,经不懈努力,1955年,李正武同钱学森、何国柱、许国志等人同船返回祖国。
回国后,李正武被安排在原北京原子能研究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1965年适逢中国开展“三线建设”,中国受控核聚变研究基地定址四川乐山县(现四川乐山市)近郊的肖坝。该基地于1966年破土动工建设。为了最初科学强国的梦想,此时已年过半百的李正武和夫人孙湘毅然选择来到条件艰苦的乐山。1969年,李正武率原北京原子能研究所14室全体同仁整体搬迁,落户建设中的五八五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前身)乐山基地。李正武任该所所长。
王相星说,当时的肖坝还是一片荒山野岭,没有生活设施、没有生活用水、没有农贸市场,生活用品、柴米油盐必须到乐山县城购买,去县城要跋涉5公里泥泞崎岖的山路。
1970年,落户乐山基地的李正武一家三口住在仅10多平方米的土房子。墙壁是用灰黑的混泥土块垒起的,公用的水龙头和厕所都离得很远。一到下雨天,泥深路滑,打水和上厕所非常困难。对李正武夫妇而言,更困难的是要走5公里山路去县城买油盐柴米,自己用背篓背回家。当时,五八五所的同志们常常能看到两位科学家背着生活用品,在风雨泥泞的山路上,在有几百个台阶的“美人坡”(当年进五八五所的必经之路)上,相互搀扶着艰难行进。
在一篇纪念李正武的文章中,王相星曾写到:有一次,因为下雨路滑,孙湘不慎摔倒在爬坡的路上。李正武赶紧上前把妻子从地上扶起。看着自己清华大学的同班同学、同为资深物理学家的妻子此时已被雨水淋湿了全身,裤子上沾满了泥巴,李正武既心疼又愧疚。他对孙湘说:“你跟我从美国回来,放弃了很多,现在又跟着我从北京来到乐山,真是让你受苦了。”听了丈夫的话,孙湘只是看着李正武的眼睛,平静地说:“只要能把中国的‘人造太阳’建设成功,这些艰苦算不了什么。”一向性格内向的李正武听完,百感交集,他默默地搀起妻子的胳膊,背起背篓。夫妻二人继续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美人坡”上。
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1984年,中国环流器一号实验装置建成运行,标志着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进入世界前沿。1987年中国环流器一号实验装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写入高中物理教材。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正武从五八五所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改任西南物理研究所(五八五所的对外名称)名誉所长。晚年的李正武回到北京定居。虽然身在北京,但李正武心在乐山。李正武的女儿李漱碚回忆,父亲对乐山非常有感情,魂牵梦绕的是西南物理研究院,那是他生活过的地方,在那里诞生了中国环流器一号。
2012年,中国核聚变博物馆落成。李正武听说此消息后,特意嘱咐李漱碚将来把个人物品捐给博物馆,要让后人知道中国核工业创业的艰辛,让年轻人受爱国主义教育。2013年7月30日,97岁高龄的李正武在北京逝世。2018年,李漱碚秉承父亲的遗愿,将李正武的清华大学毕业证、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给李正武开的证明、李正武与生前挚友钱学森之间的往来书信等珍贵文物捐献给中国核聚变博物馆。
四 、科学家精神
首先,数百位受控核聚变科研人员来到乐山,他们隐姓埋名、坚守山野、克服重重困难,将岁月芳华慷慨奉献给中国受控核聚变事业,这正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的体现;其次,展馆一共先后建成了19个其他核聚变实验装置,如中国第一个仿星器装置、第一个磁镜装置、第一个角向装置和第一个反场箍缩环形实验装置等,这正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然后,研发“人造太阳”需要扎实的学识基础,在黑暗中不断摸索,脚踏实地,这正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此外,旧址见证了中国人在筚路蓝缕的创业初期,聚焦解决未来人类能源问题的决心和毅力,这正是“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五 、相关资料
中国核聚变博物馆馆长:时代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 (baidu.com)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揭牌-四川科技报 (sckjw.com.cn)
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_百度百科 (baidu.com)
基地风采|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入选2023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