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三地质勘查院有限公司,始建于1957年,是一家具有60多年光荣历史、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勘查单位。
自成立以来,一代代地质人,积极发挥专业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河南省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提升资源能源保障能力,为国家发现了多处矿山,锻炼了一大批具有科学家精神的地质科学技术人员。目前拥有各类资质19项,包括二级教授在内的高级技术人员百余人,获得省部级和厅局级科技奖共计190余项,同时建设有省级科技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金属矿产深孔钻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地勘三院还成功探明了栾川钼矿、小秦岭金矿等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大型矿床,提交20多个矿种,500多份地质勘查成果报告;成功勘查了洛宁金矿、嵩县雷门沟钼矿等大型矿床,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能源保障;在助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服务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中,均发挥了重要科学技术作用。
为发扬老一辈奉献精神,地勘三院院史馆在在地勘三院洛阳基地的地质大院中建成。院史馆以弘扬地质科技工作者“三光荣”传统、“四特别”精神为目标,从大事记、人才专家队伍建设、各项资质、重大项目等多重维度,记录了单位地质科技发展历程。馆内收集了历代科技人员使用的技术装备、形成的科学技术手稿,地质工作中收集的地质样本、钻探岩心,重大项目的工作影像、成果证明,还陈列了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的地质报告、内部刊物、野外记录,以及施工钻头、地质锤、地质包、罗盘、放大镜、手摇电话、麻油灯及职工日常生活用品等等。其充分展示和记录了多年来地质科研、技术发展的历程,为进一步发扬科学家精神、鼓励现有技术人员提供了充实事迹和丰富材料。
半个多世纪,地质工作者们用智慧、心血、汗水铸就了一座座耀眼的丰碑。在院史馆徜徉,我们仿佛能在大山深处听到地质勘探机器的轰鸣声,在雪域高原看到地质队员留下的深深足迹,在繁华都市看到四处闪现的“地质人”的矫健身影。院史馆,记录了三院的沧桑岁月,展现了三院的辉煌成就。
此外,基地还布设了一系列宣传设施、展板,以弘扬科学家精神。比如,在洛阳基地,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在院中心的十字路口建设了李四光铜像;在院内主要道路边,布置了地质科学工作者宣传展板;在办公楼前建设了地质科技工作者公园,布设了先进工作者、努力奉献精神个人等展板;在办公楼内设立了“三光荣”传统和“四特别”精神宣传专栏,布置了李四光、丁文江、王鸿帧等地质科学家事迹展板,以及科学发展地质工作精神宣传走廊......这些科学家们坚韧不拔克服科学困难、为中国地质事业开拓创新的事迹,为地质科学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精神动力源泉。
新时代的地勘三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着团结奋进、攻坚克难、锐意创新、拼搏奉献的宗旨,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党建引领、改革创新、科学管理、风险防控、人才建设、地矿文化为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强化科技创新,深化人才强院,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落实新的发展措施。在做强地质勘查、地质探矿传统产业的同时,地勘三院还积极向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等服务领域拓展,担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河南省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通过多种独特方式体现了其精神内涵。首先,该基地展示了地质科学家们在勘探和研究过程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强调了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这不仅包括对国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更体现在地质灾害预警和防治工作中,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此外,基地通过展示前沿地质研究成果和创新技术,举办地质科学研讨会和技术交流活动,鼓励科研人员和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彰显了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地质科学家们在恶劣环境下长期进行野外勘探,注重实地调查和数据精确性,体现了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基地还展示了许多科学家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感人事迹,强调了他们在恶劣条件下仍然坚持科学研究、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地质科学是一项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关的工作,基地通过展示团队合作项目和集智攻关案例,突出了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最后,基地设有专门的科普教育区,定期举办地质知识讲座和实地考察活动,培养青少年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体现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些独具特色的展示和活动,共同构成了河南省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核心精神和独特魅力。
河南省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 2023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集团动态-河南省豫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ydkj.ha.cn)
讲好河南地质故事!这个国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 (baidu.com)
国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河南省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举行揭牌仪式_工作动态_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hast.net.cn)
基地风采 | 河南省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多维度展示地质科学发展历程_建设_宣传 (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