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极地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英文: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成立于1989年,地处中国上海市,是中国唯一专门从事极地考察的科学研究和保障业务中心。1989年10月10日,中国极地研究所正式成立。2003年,更名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1]
研究所主要开展极地雪冰-海洋与全球变化、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与空间天气、极地生态环境及其生命过程以及极地科学基础平台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负责“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以及国内基地的运行与管理;负责中国南北极考察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开展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根据2018年1月官网显示,中心有职工14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2人,机关管理人员35人,船员31人,业务保障人员14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观测研究站2个,科研业务部门6个,筹备科研业务部门1个,下属实验部门8个。
1983年,中国正式加入《南极条约》,研究所进入筹备阶段。
1988年9月14日,中国基地研究所建设工程开工。
1989年10月10日,中国极地研究所正式成立。
1990年1月5日,国家海洋局、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批复中国极地研究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
1994年,“雪龙”船首次执行南极考察任务。
1999年3月31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划归中国极地研究所建制和实施管理。
2002年1月25日,国家海洋局批复中国极地研究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将“雪龙”船、“长城站”、“中山站”的管理及其后勤保障职能划入极地所。
2003年,更名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同时在中心设立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长城”站。
2004年,成立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 [3]
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4]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作为我国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通过其独特的科研环境和卓越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科研人员不畏艰苦,深入极地,开展极地环境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彰显了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中心的科研工作不仅致力于科学探索,还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此外,科研团队在极地科考过程中展示了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科学家们长期驻扎在极地,克服恶劣环境条件,专注于科学研究。同时,中心倡导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汇聚全球智慧,共同攻克科学难题。中心还注重培养青年科研人才,通过实习和培训项目,体现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确保极地科学研究事业薪火相传。这些独特的精神内涵不仅展示了中心在极地科研中的卓越贡献,也突显了其作为国家科学研究重镇的独特价值。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 (pric.org.cn)
20220924-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姜鹏-南极考察站的科学使命_哔哩哔哩_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