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家栋楼历史展馆
<<
<家栋楼历史展馆>>>
家栋楼历史展馆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288号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内,矗立着一座三层的小楼,它就是家栋楼。“家栋楼”以中国血液学事业奠基人邓家栋先生名字命名,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原为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部,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军医学校等使用,1957年,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一部分。它历经火灾、地震、荒废并于2021年春,经修复后重新投入使用。该楼建筑面积为4975.39平方米,内设邓家栋塑像及所院史馆,着重介绍党领导下一代代中国血液学家发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推动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特别是血液学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光辉历程。
历经九十余载春秋,家栋楼见证了一个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旧中国,转变为自强自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见证了从一贫如洗,白手奋斗,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时代变迁。是我国血液学发展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再到百花齐放、百舸争鸣的强大史证。它用九十载光阴书写着血研所“虽历尽千帆终是初心不悔,任千军澎湃依旧勇立潮头”的壮丽诗篇。家栋楼内设所院史馆:共分为“鎏金岁月”“厚积薄发”“勇攀高峰”“不忘初心”四个展区,全面反映了血研所不同时期发展历程和变化,系统展现血研所人在承担国家使命、推动引领血液学事业发展做出的探索及取得的成绩。馆藏珍贵图片300余张,实物展示20份,宣传视频10余份。
家栋楼内有邓家栋先生雕塑及纪念阁:邓家栋先生雕塑位于家栋楼1楼、纪念阁位于3楼。馆藏珍贵雕塑1座,照片20张,手稿2份,书籍10本。邓家栋先生雕塑由国际著名雕塑大师吴为山先生所做,2022年2月24日由王辰院校长亲自揭幕。邓家栋先生纪念阁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现了邓家栋先生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留校工作、结婚、创建血研所、担任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至晚年仍笔耕不辍的人生历程。一座家栋楼,半部血液史。家栋楼见证了血研所科学家们肩负国家使命,励志开拓创新的光辉历程,讲述了血研所从承载国家使命诞生到引领我国血液学事业发展的曲折、辉煌历史。在这里可以参观了解具有时代特点的百年建筑家栋楼,了解我国血液学事业发展史、我国的血液学专家是怎么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进行血液学基础信息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第一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怎么在小平房里完成的。同时,在六十余年一代代血液病学家的努力下,“血癌”早已不是绝症,可以通过规范化治疗,获得良好的预后。血研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Car-t技术是如何改变了恶性血液病复发患者的生命轨迹。与此同时,通过小老鼠、斑马鱼等生物模型,科研人员也在不断攻克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从而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通过基因编辑,很多曾经伴随一生的基因病都能“改写命运”。
结合数字设备互动展示《生命之帆,津门起航》7分钟所院宣传视频以及《红色足迹》《红色荣光》《半个世纪的坚守》等所院红色文化宣传作品,参观者能更进一步的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血液学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1年5月完成修缮开放使用以来,“家栋楼”先后接待国家卫生健康委、天津市、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市教育两委领导同志参观,面向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合作单位、研究生、进修生和社区等开放,成功获批了天津市高校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家栋楼历史展馆体现了多方面的精神,其中包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该展馆通过展示中国血液学发展历程、医疗技术成果,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在血液疾病领域的突破和贡献,彰显了对祖国医疗事业的热爱和服务意识。其独有特点在于对中国血液学历史的深入挖掘和展示,突出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和贡献。此外,展馆也体现了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通过科学的展示手段和严谨的学术研究,传递了对医学真理的追求和扎实的学术态度。展馆还强调了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展示了医护人员对医疗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患者的关怀。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也在展馆中得到体现,展示了医院在医疗技术研发和团队合作方面的卓越表现。最后,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体现在展馆对医学教育的重视和对后学的扶持上,通过教育活动和奖项设立,培养和激励了新一代医学人才。展馆通过这些精神体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卓越品质和医学精神,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医学发展的历史画卷。
中国医学科学院 血液学研究所 血液病医院 -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 (chinablood.com.cn)
2023年天津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家栋楼历…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双轮驱动 打造国家血液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健康·生活--人民网 (people.com.cn)